美術科班出生的我,1999年以油畫考進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因為是首屆碩士班,在各方關注下有許多展出的機會。油畫畫著畫著,在各種技巧和媒材的實驗下,我重新嘗試大學時代曾創作過的瓦楞紙媒材作為油畫作品之外的探索。 沒想到第一次瓦楞紙創作展出就頗受好評。藝術基金會和美術館的展出邀約不斷,也從而開啟了我的瓦楞紙創作之路。 把創作媒材當作生命的細胞來看待,將瓦楞紙裁切成片段,或捲或疊。透過各種創作手法,將工業化製程下的瓦楞紙以另一種生命樣貌呈現:瓦楞紙由回收紙製造,而紙漿的來源是樹木。而瓦楞紙創作則將紙材再轉化成有機的山岩峭壁、獸鳥窩巢、或生物或植物、人物等各種可能。 以一種遊戲、探險的心情,我以微觀的角度把媒材看作細胞。1999-2008年間,我不僅以瓦楞紙為創作媒材,同時還嘗試了鏡面、保溫管、泡棉、紙花、串珠、竹筒、鐵管、五金零件等,一直到近年來運用最多在大型公共藝術裡的金屬墊片(華司)。 2007年,更進一步嘗試將一片一片的金屬華司,製作成《光枕》系列作品展出於關渡美術館。 施承澤 (Jason Shih)先生也在2008年以此手法,在九份的黃金博物館首屆藝術駐村創造了《運金獸》。 第一次將金屬華司運用在大型公共藝術品,也是在2008年。當時接受張元茜女士的合作邀約,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公共藝術提案。原本張女士屬意我的瓦楞紙作品,但在耐候性的考量下,我決定運用各種五金零件、鋼管、華司來取代瓦楞紙媒材,進而創作了《生息》作品。 同時我也想把之前《光枕》作品放大,做為草地上的坐具。但我沒有十分把握,甚至鐵工廠老闆對我說:「沖孔網板一大片都會凹了,你這個很可能會“猫”凹掉喔~」,老闆一席話令我十分忐忑。令我十分忐忑。 我的創作就是這樣,在未知、遊戲下持續探險著-
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以瓦楞紙創作大型裝置藝術; 在台北當代館以保溫管創作如大型珊瑚巢穴的作品; 在某次粉樂町展覽以串珠做第一次嘗試。 總是直覺這樣的創作應該會很棒、很有趣,卻也在不確定中不斷地探索、嘗試; 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過程當中尋找最好的成果。 沒想到,當妳把創作媒材當作細胞生物的時候,他就真的是! 可小可大,甚至可以把觀眾包圍其中,如魔法一般神奇。這些大大小小的華司墊片(細胞),開始如生物般幻化成各種樣貌,有的蔓延在牆上,有的茁壯於草地,可以是植物、動物、或是無以名狀的生命型態,他們不但沒有“猫”凹掉,有些甚至可以承載觀眾坐在上面。 從個人的瓦楞藝術創作漸漸轉成華司墊片雕塑,2008到2019這時10年多來,我們已製作30多件以華司製作的大型公共藝術品,今年,我開始做新的嘗試,一樣在未知、遊戲與探索中持續進行著.... #感謝創作路上所有指導我提攜我的師長與貴人 #感謝創作路上總是默默支持我的家人
1 評論
A piece in 2013.
"Phoenix Tree", in the lobby of a private complex building, coated stainless steel & painted aluminum, New Taipei City, Taiwan. W684 x H456 x D45 cm. “鳳鳴朝陽”, 2013年 詩經:“鳳凰鳴兮,于彼高崗;梧桐生兮,于彼朝陽。”新莊區新建案(捷運家境)大廳。 www.jrose168.com A piece in 2014.
"Bright Morning", New Taipei City, Taiwan. W940 x D50 x H280 cm, stainless steel. “迎曦”,2014年。 靜謐的森林裡透著和煦晨光,朝陽正甦醒著每一個清新的願望。新北市土城新建集合住宅(青沄) "Loving Heart" installed, 2019
|